人民日報 :世界了解中國茶文化的一扇窗口(傳承之光)

人民日報 :世界了解中國茶文化的一扇窗口(傳承之光)

5閱讀 2023-10-14 09:08 行業(yè)

經過100多年的研究與探討,學界已基本形成共識,中國西南及鄰近地區(qū)是世界茶樹植物的自然起源地。

景邁山保留延續(xù)了“林下茶”的傳統(tǒng)種植方式,可以說是世界茶樹種植的“活化石”。景邁山古茶林為全球留存了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典型的早期茶林景觀遺產。

景邁山上的嫩茶葉。


景邁山傳承的是中國云南特有的喬木型大葉種茶樹制成的“普洱茶”。制茶是景邁山每位茶農的看家本領,是每個家庭世代傳承的手藝。直至今日,景邁山茶農依然采用古法制茶。

中國作為世界茶文化的發(fā)源地,擁有眾多著名歷史茶園,世界各地尤其是亞洲一些著名茶產地也被消費者如數(shù)家珍。今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在第四十五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球第一座茶文化景觀遺產。看似寂寂無聞的景邁山,何以脫穎而出?

將茶樹發(fā)展成為可堪飲用的茶葉,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文化景觀遺產概念的要義是“人與自然共同的作品”。認識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價值,先要了解它的地理區(qū)位和自然環(huán)境條件。經過100多年的研究與探討,學界已基本形成共識,認為中國西南及鄰近地區(qū)是世界茶樹植物的自然起源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的景邁山就處在起源地的中心地帶。

茶樹的歷史遠比人類古老。在大約300萬年前的第四冰川紀,全球氣溫下降,眾多生物遭遇大規(guī)模滅絕。因橫斷山脈阻擋了北邊的寒流,又有南邊的海洋提供水汽,中國西南地區(qū)成為全球第三紀古老植物庇護所之一,茶樹的祖先得以幸存。

景邁山茶林。


數(shù)百萬年以來,茶組植物進行著自然傳播與演化,從中國西南到華南,經瀾滄江、長江、西江等河流傳播至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經多國學者的理論推演和調研實證,中國是栽培型茶樹的原產地,今天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茶,源于中國南方的山茶科、山茶亞科、山茶族、山茶屬、茶亞屬、茶組植物物種及變種,以及它們之間雜交而成的品種。

中國人最早馴化栽培茶樹的實物證據(jù),是浙江余姚田螺山考古遺址出土的木材遺存。這些遺存為山茶屬的同種樹木,與栽培茶樹的木材結構一致,而且諸多跡象表明這些樹木系人為種植,表明6000多年前在浙江地區(qū)生活的先民已經人工栽培茶樹。陜西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殘渣證明,生活在這里的西漢皇室已經形成飲茶習慣。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記載的“煎茶盡具”“武陽買茶”,說明當時在四川,茶葉已是比較普遍的商品。由此可知,早至漢代,中國西南及長江流域已經有一定規(guī)模的茶樹種植,茶葉具有藥用、飲用和祭祀等功能,逐漸融入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茶樹并將其馴化,通過制茶技藝和飲茶風俗將茶樹發(fā)展成為可堪飲用的茶葉,這是古代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被森林和茶園環(huán)繞的景邁山翁基村寨。本文圖片均為鄒怡情提供

“林下茶”種植方式及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直觀體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觀念

與中國諸多歷史悠久的茶產區(qū)相比,景邁山有何特殊?

晚唐樊綽《蠻書》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姜椒桂和烹而飲之”。這是最早明確記錄云南產茶歷史的文獻,說明云南不晚于9世紀已有茶樹種植、茶葉制作和飲用。銀生城當時的管轄范圍包括哀牢山和瀾滄江中下游地區(qū),景邁山就在其中。

茶樹成為一種經濟作物,人工栽培形成大規(guī)模茶林或茶園,與茶產區(qū)茶農定居開發(fā)歷史有著直接的關系。景邁山不僅種茶歷史悠久,尤為可貴的是種植茶樹的族群沒有改變。傣族、布朗族部落定居景邁山,在此繁衍生息歷千年光陰,逐步形成芒景5個布朗族村寨和景邁4個傣族村寨,共約5000人。這9個村寨被5片古茶林所圍繞,5片古茶林又被3片分隔防護林隔開,形成“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景觀格局。

茶樹是從森林走出來的植物,其天性決定了森林是它最適應的生長環(huán)境。而中國人在此過程中,認識茶樹特性,對其進行選育培育,形成了從喬木—半喬木—灌木的性狀演化,也形成了不同的茶園管理方式和不同特征的茶文化景觀。景邁山最為難得的是保留延續(xù)了“林下茶”的傳統(tǒng)種植方式,可以說是世界茶樹種植的“活化石”。景邁山古茶林為全球留存了目前保存最為完整、典型的早期茶林景觀遺產。

根據(jù)布朗族口述歷史,他們在遷徙途中發(fā)現(xiàn)野生茶樹,無意中口嚼茶葉,卻醫(yī)治了染疫病的族人,遂決定在此定居,逐步建寨、開辟茶林。先民采集茶籽種植在森林,逐漸形成了景邁大葉種這一本地群體種,即由當?shù)卦铇渥匀环庇纬傻幕旌掀贩N。

為保證茶樹的生長空間,先民選擇性地砍伐覬覦茶樹生存空間的植物,保留有益于茶樹生長的高大喬木,以提供茶樹喜愛的漫射光,茶樹得以在灌木層形成優(yōu)勢群落。而草本層與枯枝落葉一起滋養(yǎng)著土壤,提供茶樹生長所需的天然養(yǎng)分,林間的昆蟲和鳥兒則保護茶樹免受病蟲害侵蝕。秋天茶籽成熟時,茶農種下新的茶籽,形成了小樹、大樹和古樹共同生長、有機更新的古茶林。

景邁山“林下茶”傳統(tǒng)種植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為茶樹提供了完美的生長環(huán)境,也成為孕育生物多樣性的天堂。陸羽《茶經》對茶樹種植環(huán)境的評價是“野者上,園者次”,而景邁山的“林下茶”種植方式無疑為“野者上”。漫步在景邁山古茶林,可以嗅到濃郁的森林氣息,混合著泥土、草木的芳香。自然的菁華都被茶樹吸收,成就了景邁山茶的獨特風味。

茶,“人在草木間”,漢語的造字法傳神地闡明了中國人對茶的理解。景邁山茶農所采用延續(xù)的“林下茶”種植方式及其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直觀體現(xiàn)了中國茶文化觀念。

茶葉貿易促進景邁山茶產業(yè)發(fā)展

景邁山傳承的是中國云南特有的喬木型大葉種茶樹制成的“普洱茶”。制茶是景邁山每位茶農的看家本領,是每個家庭世代傳承的手藝。直至今日,景邁山茶農依然采用古法制茶,清晨去茶林采摘鮮葉,趕回家中將鮮葉置于竹席上,經過數(shù)小時的萎凋后,再用柴火鐵鍋進行炒青,使得茶本身的芳香物質得以很好地揮發(fā)出來。茶葉攤涼之后,就可以進行揉捻,揉捻不僅有利于茶多酚等物質的析出,也有利于制成外形漂亮的條索。之后就是將經過加工的鮮葉進行曬青,這是普洱茶制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此工序也是“曬青毛茶”這個名稱的來源。經過這幾道工序制成的是初制茶,還需要進行篩選、拼配、蒸壓、包裝等精制工序。景邁山地處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保護區(qū)域內,茶農按照該標準規(guī)定生產制成的普洱茶,就可以標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

景邁山的古茶林面積共有約1120公頃,促使茶農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進而形成“萬畝古茶林”的,正是一定規(guī)模的茶葉貿易。景邁山因茶馬古道與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向外聯(lián)通的道路不僅帶動了茶葉貿易,促進了茶林的開辟和管理,還給景邁山帶來文化技藝和各種生產生活物資等。中國茶葉通過各種商道源源不斷地運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茶文化。

千百年來,在景邁山,每一棵茶樹,都取自大自然無私的饋贈;每一片茶葉,都源自茶農的辛勞。景邁山成為中國第五十七處世界遺產,景邁山和普洱茶更成為世界了解中國茶文化的一扇窗口。景邁山的保護傳承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對當今世界探討生態(tài)保護、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為清華同衡遺產中心遺產地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所所長)

來源:《人民日報》(2023年10月14日07版),信息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刪除

上一頁: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舉行,“茶咖”跨界融合受追捧

下一頁:品鑒盛會,再掀熱潮,勐昌號“開倉狂歡·千人共品”雙11老茶開

相關閱讀

昌寧紅茶簡介
430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